在镇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过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医生,却要细致观察失能人员的身体状况;他们不是家属,却常常被患者的困境所触动。他们手握评估的“标尺”,却始终不忘政策的“温度”与“尺度”。他们,就是具有医护背景的长护险评估员。让我们一起跟随评估员马艳云的脚步,感受这份工作的责任与温暖。
严谨评估:政策落地的“守门人”
每天早上8点,马艳云和同事都会整理好评估设备,准点出发。她的工作,是对申请长护险的失能人员上门进行专业评估,判断其是否符合享受长护险待遇的标准。
“您好,我们是镇江长护险定点评估机构的评估小组,今天来为您家人做失能等级评估。”这句话,马艳云已经说了无数遍。一年多来,她和同事们走遍了镇江的乡镇、社区,评估了数百位失能人员,他们面对的有因疾病、伤残、年老等原因导致失能的人群,也有为照顾亲人而疲惫不堪的家属。
40岁的周先生本应是家中的顶梁柱,因患基底动脉栓塞导致急性脑梗死一直处于失能状态,只能靠鼻饲饮食。马艳云在进行专业评估时,特别注意到这个案例的特殊性:患者正值壮年,康复需求迫切,家庭经济压力巨大。
"评估必须更加审慎。"马艳云对身边的同事说。评估过程中,她们严格对照国家标准,重点观察周先生的肢体活动能力、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表现。通过反复测试其进食、穿衣、如厕等基础活动,详细记录每一项功能缺失程度。为确保结论准确,评估小组还专门调阅了患者的医疗记录,并与主治医生进行沟通确认。
“青壮年失能评估需要更全面的考量。”马艳云认为,评估过程既要看到当下的功能障碍,也要考虑未来的康复可能。经过严谨评估,最终认定周先生符合重度失能标准,使其享受到长护险待遇保障,每月可获得专业护理服务,还能领取到10元一天的亲情护理补助,让这个濒临崩溃的家庭重获希望。
当评估结果送达时,周先生的母亲哽咽着说:"你们评估的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我们全家人生活的希望。"她的话语,道出了长护险评估工作的深层意义。
在镇江,像周先生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长护险的实施也让这部分因病致残的青壮年失能者及其家庭看到了曙光。
真诚沟通:温度尺度的“诠释者”
“评估不是简单的‘合格’或‘不合格’,而是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估标准,结合参保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认知、感知觉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给出客观、公正的结论。”马艳云说。每一次评估,他们都要详细记录评估对象的进食、穿衣、如厕、移动等17个评估量化项目,甚至要观察细微的动作变化,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准确。
有一次,马艳云遇到一位慢性肾病四期的老人,家属满怀期待地申请长护险。评估过程中,老人和女儿积极配合,但回看录像时,马艳云发现某些细节需要进一步核实。她没有草率下结论,而是两次拨通家属电话,耐心询问老人的日常状况。经过严谨评估,老人因未完全达到重度失能标准,暂时未能纳入保障范围。
“长护险评估工作看似只是评分,但背后关系着整个家庭的希望。”马艳云坦言,“每次给出‘不符合’重度失能的结论,我心里都很难受。”让她感动的是,老人的女儿不仅没有抱怨,还在事后主动添加她的微信发来感谢:“你的工作非常认真,态度很好,这次没有通过长护险评估,没关系的。”这份理解和支持,让马艳云深受感动。
“其实,家属要的不仅是结果,更是一个被认真对待的过程。”马艳云真诚地说,“即使暂时不符合重度失能标准,我们也会耐心解释,并告诉他们以后有关长护险的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
温暖回想:服务过程的“人情味”
长护险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旨在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护理保障,从而减轻家庭经济和照护负担。马艳云深知,她的工作不仅关乎政策的精准落地,更关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她始终坚持“专业评估,暖心服务”的原则,在严格执行标准的同时,也给予每个家庭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在马艳云的手机里,存着不少家属发来的感谢信息。有的说:“谢谢你们这么认真负责!”有的问:“下次申请还需要注意什么?”这些简单的互动,让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格外有意义。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很多家属在评估结束后,会站在门口目送我们离开,就像送别亲人一样。”马艳云至今记得,那个冬天她和同事做完现场评估后,家属一直站在路边目送他们离开,不停叮嘱“路上小心”。正是这样的温情,让她更加坚定地做好评估工作,用专业守护公平,用温暖传递希望。
政策有尺度,服务有温度。长护险不仅是一份保障,更是党和政府对参保群众的一份温暖承诺。而这份温暖的传递,离不开每一位像马艳云这样的评估员。她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诚守护希望,让长护险真正成为支撑失能人员家庭的“暖心险”。